泡沫的樓市與靠嚇的政府(汪生好文分享)
本熊偶像汪生昨日出了一編網文實在精彩,其中十分認同供款負擔比率的謬誤,收入只計算資薪,忽略了多元現金流如債息、股息、租金收入等多項要素(其中有的要報稅有的連稅也沒有)好心政府官員用舊方式去解讀新環境就唔好咁大聲啦。
http://www.manyw.com/article/misc/article_content.php?sectionid=40&ref_id=14732&srhKey=&fm=&page=1&showDate=T&category=
原文:
我對近年的官員包括特首的房屋政策方向都非常認同,亦深信他們已盡了自己本份去改善環境,不過,在樓市預算及數據詮釋上我覺得仍需努力!
其中,要改善的一個例子就是引用「市民置業供款負擔比率進一步惡化至68%」了!這數據恐怕發出了一個訊息:「假設我有1萬元收入,便用當中6800元去供樓了!」如果是的話,這樣詮釋數據並不真實,有誤導及「靠嚇」之嫌,官員運用時要小心被傳媒片面運用,發出不適當評論,這有損新特首和政府的威信。
簡單一個回問:「用收入的68%去供樓,乜可以向銀行借到錢咩?」這是一個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
雖然我相信數據是真實,但引用的人往往詮釋得很片面。
尋真相,看數據吧!
根據統計處2016年人口普查,全港自置仍有按揭住戶不足35%。即是有超過65%是已經供滿樓的。
在仍然還款中的34.3%當中,供款與入息比率中位數只有18.4%。
我們再看看最新的按揭結構如何,金管局2017年8月的資料,新批出住宅按揭貸款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只有34%。
所謂「供款與入息比率的泡沫」,並不存在於現實之中!
其實,用「供款與入息比率」去評估市場購買力是相當過時更容易錯判形勢,在新常態中,購買力已由「複式購買力」及「財富效應」主導,複式購買力有兩種,一是如「父幹一族」的跨代購買力,即父母資助子女買樓聯合形成了力量強橫的新購買力,另一種複式購買力就是人口最多的50歲至60歲板塊,他們大多數仍未退休,但是他們的收入由年輕時的單一化(以月薪及單一生意為收入),變為複式化收入(從多種的收入技能及投資回報),舊有觀念的人多年來仍高唱用平均入息比率當為評估購買力的金科玉律,一定程度是與時代脫節。
除了複式購買力之外,09年之後亦產生了強大的財富效應,所謂財富效應在房地產市場上即是純粹因為資產價格升值而衍生的額外購買力,如果幾年前買入物業,幾年後的今日就可以細樓換大樓了,亦有不少人當樓價上升後將溢價的其中一部分去買車位了,有些人認為樓未賣,何來實在?如果是在充滿按揭泡沫的市場下,這種財富效應的而且確並不太實在,但在樓市辣招之下,市場日益去槓桿、低按揭,市場就已經不存在借貸泡沫了,那麼這種財富效應在沒有泡沫之下就變得更加實在了,更何況09年之後的新常態,在錢多貨少之下,市場價升量跌,在樓市辣招之下,又抑壓銀行借貸,銀行只可以借給未上車人士或者有實力低借貸資產人士,於是擁有升值物業的人士就成為了天之驕子了!在安全低按揭率的原則之下他們更得到了超平息,市場升值之大之快根本富者已能自我衍生足夠的購買力去令市場進化下去!一早根本已不需要傳統的所謂入息比率去支持了!
因此解決樓市問題要用新理念,洪水只可疏導不能堵塞!抑壓中產入市最後享受不到樓價升幅的財富效應,絕非一個分配財富的好方案啊!
話說資薪佔本熊的收入只有三成左右
原文:
我對近年的官員包括特首的房屋政策方向都非常認同,亦深信他們已盡了自己本份去改善環境,不過,在樓市預算及數據詮釋上我覺得仍需努力!
其中,要改善的一個例子就是引用「市民置業供款負擔比率進一步惡化至68%」了!這數據恐怕發出了一個訊息:「假設我有1萬元收入,便用當中6800元去供樓了!」如果是的話,這樣詮釋數據並不真實,有誤導及「靠嚇」之嫌,官員運用時要小心被傳媒片面運用,發出不適當評論,這有損新特首和政府的威信。
簡單一個回問:「用收入的68%去供樓,乜可以向銀行借到錢咩?」這是一個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
雖然我相信數據是真實,但引用的人往往詮釋得很片面。
尋真相,看數據吧!
根據統計處2016年人口普查,全港自置仍有按揭住戶不足35%。即是有超過65%是已經供滿樓的。
在仍然還款中的34.3%當中,供款與入息比率中位數只有18.4%。
我們再看看最新的按揭結構如何,金管局2017年8月的資料,新批出住宅按揭貸款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只有34%。
所謂「供款與入息比率的泡沫」,並不存在於現實之中!
其實,用「供款與入息比率」去評估市場購買力是相當過時更容易錯判形勢,在新常態中,購買力已由「複式購買力」及「財富效應」主導,複式購買力有兩種,一是如「父幹一族」的跨代購買力,即父母資助子女買樓聯合形成了力量強橫的新購買力,另一種複式購買力就是人口最多的50歲至60歲板塊,他們大多數仍未退休,但是他們的收入由年輕時的單一化(以月薪及單一生意為收入),變為複式化收入(從多種的收入技能及投資回報),舊有觀念的人多年來仍高唱用平均入息比率當為評估購買力的金科玉律,一定程度是與時代脫節。
除了複式購買力之外,09年之後亦產生了強大的財富效應,所謂財富效應在房地產市場上即是純粹因為資產價格升值而衍生的額外購買力,如果幾年前買入物業,幾年後的今日就可以細樓換大樓了,亦有不少人當樓價上升後將溢價的其中一部分去買車位了,有些人認為樓未賣,何來實在?如果是在充滿按揭泡沫的市場下,這種財富效應的而且確並不太實在,但在樓市辣招之下,市場日益去槓桿、低按揭,市場就已經不存在借貸泡沫了,那麼這種財富效應在沒有泡沫之下就變得更加實在了,更何況09年之後的新常態,在錢多貨少之下,市場價升量跌,在樓市辣招之下,又抑壓銀行借貸,銀行只可以借給未上車人士或者有實力低借貸資產人士,於是擁有升值物業的人士就成為了天之驕子了!在安全低按揭率的原則之下他們更得到了超平息,市場升值之大之快根本富者已能自我衍生足夠的購買力去令市場進化下去!一早根本已不需要傳統的所謂入息比率去支持了!
因此解決樓市問題要用新理念,洪水只可疏導不能堵塞!抑壓中產入市最後享受不到樓價升幅的財富效應,絕非一個分配財富的好方案啊!
要買好快手, 唔係立完23條, 再取消埋BSD等D大陸人來溝淡你香港人就無得怨了
回覆刪除另外, 汪總無提到壓測先係令到樓市實力強橫的一部份, 今時今日, 入銀行借錢仲難過打刧銀行. 借多1蚊都無情講. 一個打工仔要借360萬九成按揭要成4皮幾野月入, 仲要只可以供萬幾蚊, 即係自我設限係DSR 30% 啦, 咁那來供款比率68% 之說?
數據反映現實
刪除「我們再看看最新的按揭結構如何,金管局2017年8月的資料,新批出住宅按揭貸款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只有34%。」
汪生另有文章講壓測同按堨,所謂六百萬高牆,令換樓鏈斷裂,二手流轉率大跌,苦了真正用家,只益了發展商
所以我都下定決心去做左D硬膠野
刪除追瘋兄有機會分享一下👍🏻
刪除